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船长分享网>办事流程>档案管理>户口,大学生就业之痛

户口,大学生就业之痛

来源:人力资源总监(09-04-02)|点击(0次)|时间:2009-04-06 14:00:00

 小刘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他最近刚跟广东省一家单位签了劳动合同。问及他为什么选择去外地工作,小刘坦言:“今年竞争比往年激烈得多,留京的户口很难。选择去广东主要考虑待遇和发展前景。”

  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以小刘他们专业为例,60人中目前签订合同的只有四分之一,其中留京的只有8人。“如果不能给户口,我们就打算回老家或者去沿海城市。”小刘同班的小胡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没户口很多事难办

  户口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由来已久。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这一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越来越在市场化过程中显示出其弊端。很多外地大学生为了获得北京、上海等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户口指标而费尽心力。

  户口的重要性对于已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感触尤为深刻。闫小晴从山西一所大学毕业后来北京打工,至今已6年了,学财务的她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没有户口让她感觉压力很大。春节前她和丈夫买了二手房。尽管他们买的房子在五环之外,但是夫妻两人都没有北京户口,他们只能选择商业贷款,每月承受很大的还款压力。为此,他们选择在更远的地方与人合租一间便宜的房子,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两者之间的差价多少能减轻他们“月供”的负担。

  毕业3年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小于,算了这么一笔账。在北京工作有了户口才能有条件申请廉租房、限价房或是经济适用房。北京五环以内的房子均价在1.2万元以上,面对如此高房价,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很难承受。即使以月工资3000元计算,一年不吃不喝也只够攒3个平方米。要想买得起6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以目前的状况,忽略其他因素影响,至少不吃不喝工作20年。即使首付20万元,省吃俭用来个“八年抗战”还不够。没户口,买房子的事想都甭想。

  计划经济时期,城乡户籍之间在身份和待遇方面存在差别,即城市户口比乡村户口具有更高价值,户籍成为分割城乡劳动力的手段。如今,市场化导向的制度改革并没有使户籍的这一功能完全丧失。虽然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工作,原有户籍制度的城乡分割功能进一步减弱,但户籍制度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求职和晋升,购买经济适用房,子女上学等。

  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很多人为了户口,宁愿在夹缝中生存。他们中不少人选择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职业,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因而也很难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对于能够提供户口且薪水相对平稳的单位而言,尽管其吸引力显而易见,但这种看似繁华的应聘表象,不一定有利于单位长远的发展。不少综合实力较高的毕业生为了户口“委身”于某单位,等到户口甚至房子到手,一些人便选择跳槽或转行。单位前期的人力资源选拔和培训投入也打了水漂。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情况在不少国有企事业单位比较常见。

  户籍“新政”凸显希望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创纪录的611万人,加上2008年尚未就业的100万大学生,今年等待就业的大学生超过710万人。

  面对严峻形势,国家和各地政府近期相继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多项政策和措施。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发布,明确指出,“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这一被业内称为“户口新政”的举措正在各地积极推进。

  上海、江苏、江西、广东等地也已相继出台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户口“解禁”政策,“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正在进一步破解。

  江西师范大学2009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李平,对于“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这条规定的体会可能比别人更为深刻。就在去年年底,李平到南京应聘某学校老师,原本各方面条件都不错,谁知一项“只招收南京本地毕业生”的规定,就把像他这样的外地学生拒之门外。

  这一陈规如今已被破除。“今后本专科高校毕业生在江苏找工作,再也没有落户难的后顾之忧了。”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胡金波在今年2月20日江苏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态,今年起,当地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取消用人审批和落户限制,一律凭《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办理档案接转和落户手续。

  2月23日,上海出台《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申明凡持《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依法纳税,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无违法记录者,可申办上海市常住户口。这一“新政”立刻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

  广州市则早在2004年3月启动的户籍制度改革中宣布,以准入户条件取代以往的按计划指标审批入户、调整“农转非”审批政策、调整市内户口迁移政策、放宽恢复户口的条件等。凡符合条件的人员均可办理入户申请。

  全国政协委员朱晓明认为,在我国,对待户籍制度改革从来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尝试,逐步推进,时下万不能把“户籍新政”理解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全部。

  “市民待遇”均等是根本

  王景是即将毕业的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她说户口对于他们仍是首要选择,除非破不得已,很多人都不愿去没户口的单位,“要想在北京发展,没户口就没保障。”她说,“如果找不到有户口的单位,我宁愿去考博。”有她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以北京为例,因为仍存在户籍制度门槛,很多想留京的毕业生依然选择去提供户口的单位,不管岗位是否喜欢。

  按照北京市有关规定,非北京籍毕业生不能在北京找到固定工作并取得留京指标或进京指标,户口可以在学校的集体户口上滞留两年。但根据2007年7月发布的《北京市关于大学生户口及档案滞留问题的调查报告》,自2003年以来,超过保留期两年依然不符合留京条件的户口滞留在京的毕业生约有3万人,占北京毕业生总数的9.5%.

  事实上,户籍制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就业中的“户口”难题单靠《通知》也很难“毕其功于一役”。

  全国政协委员孙正聿认为,户籍制度改革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不是简单依靠一两个城市或者一两个政策法令就能解决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宝昌则认为,各地的户籍限制是由于地方利益引起的,这种限制不可能仅靠一纸公文就能解决。

  目前,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但是很多企业没有户口指标,这影响了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对此,不少学者呼吁进一步放开户籍政策。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认为,尽管《通知》中一些政策操作起来仍有一定不确定性,但是不管怎样,落户政策仍需“进一步放开”。

  事实上,户籍准入只是种形式,其本质在于能否共享“市民待遇”。从长远看,通过户籍彻底放开实现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保障基本统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全国大致均等才是解决的根本之路。

  孙正聿认为:人们之所以尤其关注户籍新政不仅是因为其为启动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实际上是反映了人们对共享“市民待遇”的高度期待。

右侧顶部广告

网站推荐

栏目点击排行

新闻资讯 | 政策法规 | 政策解读 | 办事流程 | 专题报道 | HR家园 | 在线咨询
Copyright © 1996-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012790号-1